关于印度国防的故事,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闹剧,尤其是光辉战机的研发历程,简直是一场笑话。印度搞了几十年,试图炫耀自己的肌肉,结果却弄巧成拙。先是自家海军不愿意买账,接着转头想卖给巴西,结果被全球嘲笑,这一连串的闹剧,彻底暴露了印度国防产业的种种漏洞。我们不妨细细分析,看看这三十年的努力为何最后沦为笑谈。
从最初说起,光辉战机(LCA Tejas)是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(HAL)的骄傲之作。回到1980年代初,印度感到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构建国防,而不再依赖外购的俄罗斯战机。当时,印度总理拉吉夫·甘地信心满满,拍着桌子宣布启动国产战机计划,誓言要将这款飞机打造成国际顶尖水平,装备空军与海军,并且计划在十年内完成。预算也做得精确,然而,没想到这一搞就搞了三十年,整个项目被外界称为“拖沓的大王”。技术进展缓慢,工厂效率低下,零件拼凑,甚至连美国人都摇头叹息,称之为“难产”。
展开剩余68%经过漫长的等待,第一架原型机终于在2001年首飞,而直到2015年,光辉战机才正式服役。花费也从最初预估的60亿美元一路飙升到接近150亿美元。这些钱最终都成了水中月,尤其是在关键时刻,战机的性能并未能达到预期,反而让人失望。
到了舰载版的阶段,印度海军本想捡便宜,想着把空军用的光辉战机改装成舰载机,省下研发成本。2003年正式立项,海军充满期待,等待着自己的舰载战机。可谁知,十年后飞机终于出来了,航母也准备就绪,测试工作却一波三折。2019年进行的测试让海军高层彻底傻眼,飞机重得像头大象,降落钩也无法成功钩住航母的甲板,起降过程中极为危险,摔飞机成了家常便饭。再对比俄罗斯的米格-29K,轻松完成任务,成本还低得多。海军高层最终宣布放弃,“不再使用光辉战机,转向进口。”
这一声明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,印度航空专家纷纷出面分析,指出光辉战机存在诸多技术缺陷:无法使用先进材料,机身结构松散,动力不足,连简单的防锈涂层都可能压垮发动机。这不仅暴露了印度国防产业链的种种问题,更揭示了研发部门的内部扯皮、政府监管的疏漏以及工厂工人效率低下的现实。说白了,三十年辛苦白费,海军宁可多花钱购买法国的阵风战机,也不愿再碰自己的“国产”战机。
更加滑稽的是,印度还努力将光辉战机推销到海外,宣称其性价比高、维护简单,尤其适合发展中国家。2021年,印度把目光投向了巴西。巴西当时正在升级空军装备,印度代表团兴冲冲地前去洽谈。然而,巴西空军一听到价格和技术参数,忍不住笑出了声。原来,巴西早就对瑞典的鹰狮战机做了比较,鹰狮不仅能够执行多种任务,而且价格还比光辉战机低。经过高层会议讨论后,巴西最终选择了鹰狮,而光辉战机被无情淘汰。消息传回印度,媒体纷纷讥讽,这成了国际笑柄,甚至巴西记者在网上戏谑道:“印度货?还舰载版?算了吧。”国际防务圈也纷纷加入嘲讽的行列,光辉战机的失败成了印度国防史上一个可笑的注脚。
印度外交部虽然硬着头皮试图解释,称这次失败不影响未来的合作,但全球市场根本不买账。阿联酋、马来西亚等国家也纷纷拒绝了光辉战机的引进请求。失败的背后,是印度战机技术的滞后,过于松散的出口政策,以及空有口号却无实际进展的外交手段。
最终,这场闹剧以海军加速采购外国产机,空军继续使用光辉战机但问题不断的局面告终。维护费用高昂,飞行员的抱怨不断,国防预算的窟窿越拉越大,国家财政也因此捉襟见肘。经济专家算过一笔账:这三十年投入的资金,足够建造十艘航母,但却换来了技术滞后与国内外的信任崩塌。
从印度当初意欲国产化的初衷来看,本意无疑是好的,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是一场乱象,最终成了全球的笑柄。光辉战机的命运,成为印度国防崛起梦中的一道深深裂痕。若继续这样下去,恐怕会让笑话越演越大,最终连面子也保不住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市场最简单三个步骤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