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2年,李德生将军因年事已高且身体状况不佳,被送入医院休养。原12军的老战友们得知消息后,纷纷赶来探望这位曾经的指挥官。在病房里,几位老战友围坐一起,闲聊起当年参与的上甘岭战役。话题渐渐偏离,某些战士开始发牢骚,抱怨现在的报道对于上甘岭战役并不公正,尤其是对12军的功绩几乎没有提及,只一味强调15军。李德生将军听到这些言论时,愤怒地反驳道:“胡说!秦基伟同志早就说过了!”
大家纷纷沉默了,因为在李将军眼里,这场战斗的胜利并非单纯属于哪一支军队,而是双方协同作战的结果。那么,既然这场重要的战役两军共同参与,为什么媒体如此忽视12军的贡献呢?李德生将军对此似乎从未表现出过什么不满。那么,他到底是如何看待这场战斗的呢?
展开剩余84%回溯到1952年,经过五次艰苦的战役后,朝鲜战场的局势逐渐转向有利。我军在各个方面的打击让敌人陷入了困境,然而美军却依然坚持继续战斗,并未展现出任何停战的意愿。为了争取在谈判桌上的主导地位,美军发动了所谓的“金化攻势”,他们的目标是夺取我军的防线要点——五圣山。而此时,负责防守该区域的正是秦基伟指挥的15军。敌军的突然进攻让我军措手不及,尽管如此,这并不是指挥员的失误,而是因为敌人出奇不意的突袭。
当时我军的防线划分为两个主要防御要点:五圣山和西方山。五圣山险峻难攀,是一道自然的防线,而西方山地形较为开阔且易受攻击。因此,秦基伟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西方山,而敌人则巧妙地绕开了西方山,集中兵力对五圣山发动猛烈进攻。敌军的攻击非常强大,除了六万多士兵外,还配备了320门火炮、47辆坦克和50多架飞机,火力密集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时期的水平。
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攻势,15军的战士们无惧生死,奋力反击,连秦基伟也亲自坚守阵地七天七夜,几乎没有合眼。尽管如此,我军还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,上甘岭一度几乎被敌军占领。此时,第三兵团的代司令王近山急忙联系了12军,向他们请求支援。副军长李德生接到命令后,毫不犹豫地赶往兵团部接受指挥。
李将军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,仍然清晰记得王近山司令那一天显得格外焦急,他详细向李德生展示了当前的战斗形势。敌人已经投入了空前的兵力和火力,15军的机动兵力几乎已全部投入战斗,但敌人的攻势依然没有丝毫减缓的迹象。王近山分析敌人可能会进一步调动兵力,企图将上甘岭战役发展为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战斗。李德生深知形势的严峻,但他并没有任何退缩的念头。
当时12军本是驻守在金城地区,等待完成防御任务后撤回谷山休整。然而,突如其来的战斗让12军不得不临危受命,准备迎接一场充满生死考验的战役。李德生被告知,为了便于指挥,五圣山指挥所已临时成立,秦基伟将直接指挥12军和15军,而具体的前线战斗任务则交由李德生负责。这一安排,意味着12军将承担起主力的角色,用12军的兵力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。
这种“吃力不讨好”的任务,若是其他将领,或许不愿意接手,但李德生深知这是全军的生死存亡,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。此后,他匆忙赶往前线,进行紧急部署。
王近山目送李德生离去时,松了一口气,感慨道:“李德生上去,我就可以放心睡大觉了!”然而,李德生抵达战斗前沿后,他的心情却并没有放松。他发现上甘岭的阵地狭小,敌人的炮火密集,战士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每当增援兵力上去,伤亡便剧增,但如果不派人支援,阵地将很快失守。眼看着战士们一次次向前冲锋,李德生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沉重。
他迅速召开了全军大会,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。根据敌人的火力分布和上甘岭的地势特点,李德生设计了一套新的战术:“兵力前轻后重,火力前重后轻”。他让少量战士带着重型武器先行冲锋,后续的小队随时准备增援,确保前线始终有足够的兵力支撑。这个战术被李德生称作“小兵群战术”,并且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。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12军凭借这一战术,成功地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,击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,取得了傲人的战果。
然而,尽管战斗取得了胜利,我军仍面临着许多困难。敌军不断封锁我军的补给线,弹药和粮食成了最大的难题。李德生凭借丰富的经验,迅速组织了弹药和粮食的运输,确保了战士们能够持续作战。即便如此,战士们依然在敌人的炮火下苦苦支撑,但他们从未考虑过放弃。
最终,在李德生和全体12军战士的顽强努力下,上甘岭战役取得了胜利。战斗结束后,志司专门发来了表扬的电报,但电报中却仅提到了15军,这让12军的部分干部产生了不满情绪。李德生听后,淡然一笑,表示:“不管电报上写的是谁,这都是志愿军的胜利,都是我们中国人民的胜利。”他的宽广胸怀和无私精神,让所有人都深感钦佩。
多年后,12军的老战友们再度聚首,提到这件事时依然感到遗憾和不满。然而,李德生将军却从未对外宣扬自己在上甘岭战役中的指挥功劳。直到他去世后,媒体和专家才逐渐披露了这一历史事实。李德生将军的谦逊和无私精神,永远铭刻在了战士们的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市场最简单三个步骤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