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战争年代,许多指挥员都渴望加入主力部队,投身到激烈的战斗中去。然而,也有少数人抱着不同的想法,选择了离开。例如,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八师师长王兆相便是这样一个人。他内心感到不平,他认为自己的部队在军中长期被视为“二等师”,这一身份让他感到气愤和失落。尝试过与其他领导沟通,尝试过为自己的部队争取更高的地位,最终却依然无法得到满足。
尽管纵队的老领导和战友们都纷纷劝他再考虑一下,甚至东总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也寄予希望,希望他能秉持大局意识,但他已经下定决心。最终,王兆相被安排担任军分区的司令员。这个新的岗位虽然看似光鲜,却并没有太多的战斗任务,主要负责维护地方的稳定,以及征收粮食和扩充兵员等相对单一的工作。经过半年的酝酿,随着地方部队接到上级的指令,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独立师的师长。
不过,独立师与正统的野战主力师在职责上大相径庭。主力师通常承担着重大的战斗任务,参与到艰苦的攻坚战和阻击战中,战斗经验丰富,责任重大。而独立师则是地方武装逐步升级换来的,缺乏大规模作战的实战经验,主要职责是为主力部队提供支援和配合,完成相对简单的作战任务。在辽沈战役期间,主力部队在对锦州的攻坚战中全力以赴,5个纵队参与攻城,而长春则由6纵和12纵负责围困,然而,为了增援,就连十几个独立师也被调入这一重要战场中。虽然独立师的战斗力有限,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不可小觑。
展开剩余51%在围攻长春的过程中,王兆相带领的独立第12师作为后备力量,下南方的途中与老部队6纵第18师碰面。师长阎捷三和各团的干部们见到王兆相后,热情地向他打招呼,不少基层干部听说他带部队过来,纷纷前来问候:“老首长”、“老师长”,这种温暖的场景让王兆相的心中倍感激动和亲切。王兆相与阎捷三的关系密切,当年王兆相担任师长期间,阎捷三正是纵队的参谋长。在18师师长出现空缺后,阎捷三被调任为该师的师长。虽然调动后,阎捷三的地位发生了变化,但在许多人的心中,能够在战场上勇敢指挥已是份内之事,职位的高低并不重要。
不可否认的是,王兆相离开6纵后,确实少参与了不少极具分量的战斗。在他离开十八师后,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了包括秋季攻势、冬季攻势在内的多个重大战役,而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他都未能参与。如果他能够参加辽沈战役,作为围攻长春的后备力量或许会有更大的作为,然而长春的围困最终也是以和平解决告终。事后,王兆相被留守在沈阳警卫岗位,也因此错过了平津战役的重要时刻。而在南下中南的时候,又比其他部队晚到,抵达湘南后只能参与剿匪的工作,虽然仍然有重要的贡献,但始终无法抹去他心中对战斗的渴望和对遗失机遇的遗憾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市场最简单三个步骤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